期刊简介

               1974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儿科学专业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类核心期刊。坚持报道内容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对当前儿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加强导向性,报道内容以儿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重,是国内唯一专门介绍当代儿科学领域最新进展与最新动态的国家级儿科专业学术期刊。杂志栏目有综述、论著、继续医学教育等,国内外公开发行。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出版部门: 《国际儿科学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440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29/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4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国际儿科学杂志
  • 杂志名称:国际儿科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3-4408
  • 国内刊号:21-1529/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4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期刊二等奖期刊收录: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国际儿科学杂志2002年第1期文章
  • 丙戊酸钠与止血异常

    丙戊酸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抗癫癎药,对单纯失神发作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疗效好.丙戊酸钠的抗癫癎作用机制有提高γ-氨酪酸水平及抑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等.丙戊酸钠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这可能与影响VonWilleband因子、减少血小板数量、降低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功能有关.血小板的数量和聚集功能可能与丙戊酸钠的剂量呈负相关.丙戊酸钠对血小板的毒性机制可能在于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抑制血小板合成血......

    作者:刘心洁;韩其政;孙若鹏 刊期: 2002- 01

  • 秋水仙碱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秋水仙碱作为一种微管解聚剂,具有广泛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近来研究表明也具有较强的抗纤维化作用.临床上不仅用于治疗痛风和某些肿瘤,而且对家族性地中海热、肾脏淀粉样变、某些皮肤病、纤维化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等也有效.本文简要综述了秋水仙碱药代动力学、药理作用机制及其在儿科临床中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黄文彦;陈荣华 刊期: 2002- 01

  • 胚胎心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近况

    胚胎心肌细胞具有分化和增殖的能力,植入受损心肌组织后可形成功能性心肌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成为合胞体,从而改善心脏功能,是根治心脏病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其研究方法、观察内容、功能评价、影响因素及现存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铁伟;田杰 刊期: 2002- 01

  •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日益受到关注.10%~20%的AAD是由难辨梭菌感染引起的.难辨梭菌在健康儿童中的带菌率约为25%~65%,但与儿童腹泻的关系尚有争议.发生AAD的高危因素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治疗大于3天、两项以上医学干预措施或伴随疾病.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预防AAD的关键,对于轻型AAD,停用抗生素是有效而简单的治疗措施.......

    作者:朱燕凤;张婷 刊期: 2002- 01

  • 布洛芬和扑热息痛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发热38.5℃以下,对于正常背景小儿来说,这一适应性防御反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不需要用解热药.世界卫生组织仅推荐扑热息痛和布洛芬在儿科临床应用,两者在药物动力学和临床资料比较上布洛芬优于扑热息痛.布洛芬以毒性低、安全、高效快速降热和维持降热时间长为特点.布洛芬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在发热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

    作者:屈大坤;王耀平 刊期: 2002- 01

  • 缺氧缺血与线粒体DNA损伤

    线粒体DNA(mitochondralDNA,mtDNA)是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为编码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缺氧缺血情况下mtDNA易发生损伤,自由基、一氧化氮产生增多是mtDNA损伤的主要因素.缺氧缺血时mtDNA损伤可致细胞凋亡、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下降,并且不同的组织mtDNA损伤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作者:石晶;姚裕家;李炜如 刊期: 2002- 01

  • 星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星状病毒(AstI)是引起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缺陷病人急性病毒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其致病性及流行病学意义日益受到重视.该病毒现已体外培养成功,属无衣壳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全长6.8kb.有三个开放阅读框架,即ORFla、ORFlb和ORF2和8个血清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逐步认识到AstV是引起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仅次于轮状病毒的主要病原之一,可散发或暴发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各血清型流......

    作者:金玉;张春芳 刊期: 2002- 01

  • 长Q-T间期综合征的基因研究进展

    长Q-T间期综合征表现为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自1991年以来对该病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本文综述了与该病有关的5种基因--KvLQT1、KCNE1、HERG、KCNE2、SCN5A的组成、编码蛋白及其基因的变异情况.......

    作者:林幼敏;康曼丽 刊期: 2002- 01

  • 脐血中自然杀伤T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抗肿瘤功能

    自然杀伤(NK)T细胞具有NK受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淋巴细胞.脐血中的NKT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高的分化潜能,具有通过细胞识别途径介导的抗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调节1gE产生和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等功能,因而在肿瘤的免疫治疗领域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怡堃;唐琐勤;吕善根 刊期: 2002- 01

  • NICU中的获得性霉菌败血症

    在过去的2O年间,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ICU)中获得性霉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病死率高,与之伴随的还有致病菌株的改变.极低出生体重儿为高危人群,机械通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肠外营养和静脉内插管等是霉菌血行感染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洗手率低可能是NICU中霉菌交叉感染的一个途径.当NICU发生霉菌感染流行时,立即进行广泛的调查和干预十分重要.两性霉素B脂化剂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无严......

    作者:李梅 刊期: 2002- 01